龍膽石斑的經濟價值高,但衍生而來的魚鱗廢棄物也相當可觀。新龍社區漁業養殖面積為224公頃,當中龍膽石斑占1/4,每年產量約56萬斤,隨之產生的魚鱗廢棄物約2.8萬斤,如果能為魚鱗找到新的出路,廢物再生,創造價值,不但解決了漁村的難題,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,更是站上經濟與環保雙贏的契機。

龍膽石斑萃取膠原蛋白 積極開發商品
起初,新龍社區聘請老師輔導,將龍膽石斑又大又厚的魚鱗製成手工藝品,後來發現其膠原蛋白含量相當高,更適合提煉後入菜,透過各樣創意佳餚的開發,讓遊客感到食指大動。例如透過長時間的熬煮,將魚鱗化為純天然的膠原蛋白凍,稍加冬瓜糖等調味,香甜彈嫩。新龍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春來笑說,第一次嘗試的人常擔心有魚腥味,不過只要一吃,顧慮立刻消除,讚嘆「原來魚鱗這麼美味!」。甚至結合西式甜點起司蛋糕,漾著金黃色澤與爽口的膠原蛋白凍一拍即合,堪稱是一道充滿在地風情的特別點心。

不只如此,社區更將魚鱗的再利用跨足美容市場,透過產學合作方式,以專業的生物技術將龍膽石斑魚鱗萃取出膠原蛋白,委由工廠代工生產,推出「龍之美」系列保養品,包括保濕精華、眼霜、乳液、面膜等,廢棄魚鱗搖身一變,成了新興美容聖品,相關設計、包裝也出自社區居民的集思廣益,並藉由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提供就業機會,提供社區媽媽們發揮行銷、廚藝等長才,培養職場自信,並於當地熱門旅宿或在市集活動輪班擔任銷售員,以自豪的在地人口吻介紹保養品,不僅累積一定口碑,也建立了忠實的回流客源。

從魚塭到餐桌 親子同樂食魚教育遊程
枋寮漁業歷史悠久,代代相傳的技術和文化都是珍貴寶藏,跟著社區居民深度體驗在地生活,化為一日漁夫,透過一條魚的旅程,從魚塭到餐桌,每一個階段都蘊含故事、充滿智識,將食魚教育理念納入遊程中,不但讓人認識漁村生活面貌,更拉近人與土地的關係,特別適合親子同樂。
第一站就從與龍膽石斑「培養感情」開始,戴上斗笠、拿著魚食,走入魚塭池畔,學習餵食、觀摩捕撈,傾聽社區漁民分享關於龍膽石斑的大小事,「龍膽石斑的體型可以說是石斑魚界的王者,為肉食性,很喜歡吃鯖魚和竹筴魚!」

而漁獲收成後,為了清池、曬池,須將池裡的水抽乾,池底總會留下一些漏網之魚,早期漁村左鄰右舍都會相互幫忙,合力把池底的魚抓起來,並帶回家加菜,如今則成為遊客來社區最期待的「珂掘底」(khó-ku̍t-té,清魚塭)活動,體驗在泥土中抓魚蟹的樂趣,還能把成果帶回家享用。

另外,也能體驗親手參與龍膽石斑魚丸、午仔魚一夜干的製作,午餐更是不能錯過在地美味,品嚐龍膽石斑一魚多吃,除了清蒸、魚丸,社區媽媽還發想出湯圓的吃法,把魚肉調製成湯圓餡料,與蔬菜煮成一碗碗鹹香可口的好滋味。飯後,來一份加了時令水果的膠原蛋白冰當甜品,從魚肉到魚鱗,全不浪費,把龍膽石斑的好,統統收進肚皮裡!

更多亮地故事,請尋找https://reurl.cc/MkqWb4
亮地方Local lnsight
我們努力挖掘高屏澎東的美麗風景,分享閃閃發光的在地故事。
亮點資訊
協會名稱|屏東縣枋寮鄉新龍社區發展協會
協會電話|08-8780185/潘小姐
粉專名稱|社團法人屏東縣枋寮鄉新龍社區發展協會-龍膽石斑的故鄉 - 番仔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