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多年前的莫拉克風災,挾帶驚人的降雨量,重創屏東林邊地區,促使一群在地人重新思考自身與環境的關係,「社團法人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」理事林淑惠說:「如果未來災害已經無可避免,人們該如何與環境共生共存?」他們也發現當代的孩子與土地的距離越來越遠,往往都是透過網路認識,缺乏實際親身體驗,「是時候要找回跟土地的連結與感動了!」
 
於是,他們展開「與水共生共榮」友善環境的行動力,從陪伴鄉親走過災難的過程,號召、引導、探索、共創「光采濕地農圃」,更在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的資源輔導下,啟發新思維,設計出豐富又有趣的在地體驗,引領遊客從認識環境議題為起點,進而了解農業永續經營理念,看見在地產業文化軌跡,體認農村土地與自然生態存在的重要性,讓所到的遊客都被大地熱情款待,成為一顆種籽,不只將這份擁抱環境的精神扎根心胸,更要傳遞四方。
 

光電板下放牧種菜 落實農村循環經濟

  來到這片昔日被稱為「鹹水埔」的土地,正是光采濕地農圃的所在之處,由於林邊海水倒灌,導致農地鹽化、不適耕作,加上當地坐擁南台灣特有的豔陽高照,本來生產豐富農作的土地,便被轉作為太陽光電板的用地。
 
協會發揮巧思,在架高約3公尺的光電板下,放牧台灣原生黃牛,讓黃牛擔任自然除草的幫手,就不必為了除草而噴灑除草劑造成環境、生態負擔,牛隻排遺則可飼養蚯蚓,再利用蚯蚓製造出的健康土壤栽種蔬菜和香草,如迷迭香、芝麻葉、番茄等,形成一個友善循環,實踐綠色農村循環經濟。
 
協會還嘗試在光電板下,種植經濟價值頗高的香莢蘭,採收後經過發酵、熟成等階段,即為在甜點中常見的香料「香草」。這些健康成長的蔬果更端上產地餐桌,落實低碳飲食理念,聯合林邊在地小農的蔬果格外品,讓不討喜的醜蔬果也可以出頭天,搖身一變成為令人垂涎的好味道。
 

原型食物的魅力 讓遊客一訪再訪

  無論是沙拉裡的生菜、醬汁的調味料、飲品中的香甜,全都來自於農圃的新鮮蔬果,林邊的養殖漁業也十分發達,將友善養殖的魚隻加入香草烹調,呈現無負擔的天然美味。農圃還利用魚塭底泥打造一座造型逗趣的烤窯,使用新鮮在地食材,製作低碳、低油、低糖的手工麵包,遊客也可體驗做麵包的樂趣,在牧草上捲麵糰放入烤窯中,就成為香氣十足的牧草棒麵包了,充滿農村趣味。
 

手作披薩體驗也很受大小朋友歡迎,披薩上的餡料、醬料全都來自農圃就地取材,講求以原型食物呈現,沒有多餘添加,像是用小番茄取代市售的番茄醬,具有香氣的巴西乳香木則可替代調味常用的胡椒鹽。由於食材順應時令,每一回的披薩口味都不一樣,但不變的是新鮮、天然的食材魅力。「曾經有遊客為了這一味,陸續造訪至少10次,而且披薩口味居然都沒有重複過!」林淑惠笑說。
 

不僅守護土地,協會更宛如包打聽的地方里長伯,一步一腳印收集許多林邊在地動人故事,包括承載共同記憶的老店鋪、一輩子只專攻一件事的職人、吃了會幸福微笑的美食等。未來,預計帶領遊客更加深入林邊街角巷弄,推出更多知識與趣味兼具的遊程,把農村的好讓更多人知道,傳遞負責任的旅遊精神,遊客不再是蜻蜓點水的角色,而是成為未來相行相伴的朋友,共同走一條低碳、永續、長遠的路。



更多亮地故事,請尋找https://reurl.cc/MkqWb4

亮地方Local lnsight
我們努力挖掘高屏澎東的美麗風景,分享閃閃發光的在地故事。

亮點資訊
協會名稱|社團法人屏東縣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
協會電話|08-875-3794
粉專名稱|林邊光采濕地農圃